
為什麽漢代會自動廢棄台灣島?
“元鼎六年,武帝再遣樓船將軍楊仆自合浦、徐聞南入海,得大洲,元封元年略認為儋耳、珠崖”——《漢書.卷28.地輿志》
下面這段話選自《漢書》,它記錄了一件關於古代中國來講相當主要的一個汗青事宜,這裏的元鼎六年是公元前111年,而元封元年則是公元前100年,在汗青上的這個時光,漢武帝收兵南征,一舉攻滅了在秦末割據自立的南越國,然則漢武帝對嶺南的開辟跨越了南越國,以後他又派水軍進軍海路,發明了一個很大的島嶼,並與次年歸入疆土,在此樹立了儋耳、珠崖兩個郡。
人人應當猜出來了這個島是哪裏,是的,這就是昔日中國第二大島:寶島台灣島。依據汗青記錄,恰是在公元前100年,這個處所被正式歸入中國邊境。
不外,這只是一個優越的開端,並非高枕而臥,統治了幾十年以後,這兩郡就被放棄了,始元五年(前82年),儋耳郡被廢,並入珠崖郡;初元三年(前46年),珠崖郡也被廢,漢代此時一共統治台灣65年。
至此,華夏王朝在台灣島再無正式的一級行政建制,固然名義上這兩郡被並入了合浦郡(今粵西、桂南),但這只是名義上的遙領,以其時的尺度沒有建制,根本就沒有正式影響力,所以台灣現實上是被廢棄爲化外之地了。
為何帝國要廢棄本身開辟的領土呢?
用一句粗鄙的話來講就是“步子太大扯著蛋”,西漢是中國封建時期第一個巅峰,特別是到了武帝時代,四周開疆拓土,然則許多開辟的國土內是有土著居民的,所以在後續的治理上,一些邊境的郡,本地土著土偶是反水賡續,兩漢邊疆許多郡縣都曾經放棄或許現實上放棄(即地盤簡直曾經損失,但郡名義還在,不外郡治被遷移到邊疆),好比西南和朝鮮北部的漢四郡、越南中部的日南郡等。
儋耳和朱崖就是如斯,台灣島在華夏政治權勢到來前是有土著土偶的,秦代開端,邊疆漢人有零碎流入,漢武帝開辟爲國土後,漢人大舉移民台灣,儋耳、朱崖兩郡依據統計有2.3萬戶是入戶的,這些人多是漢人移民。
不外,這些人和本地土著土偶相處的其實不太和氣,史乘記錄“自初爲郡縣,吏卒中國人多侵淩之”,也就是西漢的仕宦和大陸移民頻仍欺負土著,究竟這些人力氣更強,臨盆力也更先輩,並且這些邊沿地區有些獨特的本地貨,父母官爲了諂諛皇帝,常常鼎力搜索,這使適合地人民不勝其擾,民變賡續。
“武帝末,珠崖太守會稽孫幸調廣幅布獻之,蠻不勝役,遂攻郡殺幸”——《後漢書·傳記·南蠻東北夷傳記》
這類工作一次兩次還能鎮住,然則時光久了,那王朝也會疲乏,究竟以其時的前提,集中精神去消費邊沿處所的一些兵變是相當消耗國力的。
儋耳郡終究被廢了,並入了朱崖郡,史乘記錄的緣由是如許的——“自初爲郡,至昭帝始元元年,二十余年間,凡六反水。”,此時名義台灣南全島依然照樣漢代領土,屬于朱崖郡,然則現實上漢代對島嶼的治理才能曾經降低了許多,究竟統治機構少了一半。